加布里埃尔·道,加布里埃尔是什么意思
1.第八大洋是什么意思
2.基因对基因概念是什么意思?
3.存在主义危机是什么意思?
4.格力空调遥控器上显示61°F是什么意思?
5.吾独爱世间三物 ,昼之日 ,夜之月 ,汝之永恒出自于哪里?代表什么意思?
6.海底两万里第二章主要内容
这是《英雄赞歌》中的歌词,表达了红军英雄壮举,讴歌了英雄的伟大精神。
歌曲原唱:张映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工作部歌舞团
填词:公木
谱曲:刘炽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猛跳出战壕,一道电光裂长空裂长空
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只手擎
两脚熊熊趟烈火,浑身闪闪披彩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一声呼叫炮声隆,翻江倒海天地崩天地崩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歌曲鉴赏
作为影片《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通过对故事内外空间的巧妙处理,使之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全曲在稳健舒展的旋律进行中浸透着一种壮美;在不紧不慢的侃侃而谈里饱含着无限深情,呈现出主歌带副歌的二段体结构。
主歌从多角度多侧面展现了英雄壮举,讴歌了英雄的伟大精神。后两句音程的跳跃和全歌最高音的行进,激情高亢。在此基础上,转入副歌。
这个唱段呈现大气磅礴的颂歌气质,与前面民谣风格的曲调构成鲜明的对比,并推助歌曲达到高潮处。由此,那种对英雄无比崇敬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抒发。这一问一答形式的两句,高度概括和有力升华了歌曲的主题和旋律。
《英雄赞歌》是一首礼赞以王成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革命英雄的颂歌。在演唱中,唱完第一段又加上了男声朗诵,明示了向王成学习的主题。同时,歌曲又与王成在无名高地的英雄形象融为一体。无疑,让人铭记的是《英雄赞歌》和“英雄王成”,两者缺一不可。
第八大洋是什么意思
不要太容易依赖一个人,否则离开了你将无法适应
1、布依族
造句:自从古时候就有人在这儿居住,其中包括: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畲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
解释: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旧称‘仲家’。分布在贵州。有本民族语言,多通汉语。解放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2、不依
造句:因此,我们在本书中收集了一些在我们稽查中发现的不依从的例子,我们希望,这些例子有助于提高读者对这类严重事件的敏感性。
解释:不听从:孩子要什么,她没有~的。
造句:她依从着他,就像在睡梦里一样,她的胸前戴不下了,但是德贝维尔还是又摘了一两个玫瑰的花蕾插进她的帽子里,而且还十分慷慨大方地在她的篮子里堆了一些其它的花朵。
解释:顺从。
4、偎依
造句:我合上眼睛,想着那些动物。我们紧紧地偎依在一起躺着,我的头枕在她的脖子上,我的脖子贴在她的乳房上,右手放在她的后背下,左手放在她的臀部上。
解释:亲密地靠着。
5、依次
造句:这就意味着,你可以把一个给定类型的模型元素合并到单元里,依次类推,你可以用这种方式在下个抽象层面上进行合并,并把这些合并后的单元作为一个模块进行使用。
解释:按照次序
6、依依
造句:顿悟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我一定到过此地,何时,何因,却不知详。只记得门外草依依,阵阵甜香,围绕岸边的闪光,海的叹息。
解释:(1)<书>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杨柳~。(2)形容留恋,不忍分离:~不舍|~惜别|
7、依赖
造句:这是很奇怪的,因为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做的很好理由,但是它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并且有些程序还依赖这个特性。
解释:(1)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性|不~别人。(2)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离:工业和农业是互相~、互相支援的两大国民经济部门。
8、依附
造句:安全型依附的人很温和,喜欢亲近别人也喜欢被人亲近,但是他们并没有敏感的警报系统,不会让自己的全部身心为两性关系占有,也不会过于计较一些事情。
解释:附着;依赖;从属。
9、依恋
造句:她们似乎没有为身上有她们基因的孩子着想,也没有对那些可能和她们一模一样,却永远不会被她们知晓的孩子们有任何依恋的迹象。
解释:留恋;舍不得离开。
基因对基因概念是什么意思?
第八大洋是指地球上被认为是最新发现的一个海洋。
传统上,人们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主要的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和北冰洋。然而,在200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通过深海探测技术和研究发现了一个被称为「加布里埃尔·迈勒脊」(GabrielMilerRidge)或「Scotia背斜」(ScotiaBackarc)的地质构造带。这个区域位于南美与南极之间,并具有明显不同于周围海底结构特征。
存在主义危机是什么意思?
gene-for-gene concept
张学君
寄主中控制抗病性的基因与病原物中控制致病性的基因存在的对应关系。寄主中控制抗病性的基因有抗病基因和感病基因,病原物中控制致病性的基因有无毒基因和毒性基因。通常的情况是抗病基因与无毒基因对应,并互为显性;有些情况是感病基因与毒性基因对应,并互为显性。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的病害称为基因对基因病害。
简史
美国植物病理学家弗洛尔(Harold Henry Flor)最早对亚麻与亚麻锈菌的相互作用进行遗传学分析。1955年得到以下结论:①亚麻对锈病的抗病基因(K、L、M、……)与锈菌的无毒基因(Ak、AL、Am……)之间存在数量及功能上的一一对应关系。亚麻中存在1个控制抗病性的基因,锈菌中就有1个相应的控制致病性的基因(或无毒基因)。亚麻中有2个或3个基因决定抗病性,锈菌中就有2个或3个相应基因决定无毒性。亚麻抗病基因以等位形式存在,而锈菌无毒基因是非等位的。②亚麻抗病性和锈菌的无毒性是显性遗传,而亚麻感病性和锈菌的毒性是隐性遗传。在二倍体基因组中,针对某一特定的抗病基因位点,共有9个亚麻基因型与锈菌基因型的组合,这9种组合互作产生的表现型只有2种,即抗病或感病。抗病表现型只出现在R/A等位基因对中,其它基因型组合(R/a,r/A,r/a)均产生感病表现型(表1)。③亚麻对锈菌的抗感反应类型不单纯由亚麻本身的遗传性状决定,而是由亚麻和锈菌二者相互作用所决定。这些结论后来被称为著名的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for-gene hypothesis)。
表1 亚麻与亚麻锈菌相互作用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注:-为抗病;+为感病。
继弗洛尔之后,在许多病害中都发现植物与病原物之间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所涉及病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甚至昆虫(表2)。基因对基因概念得到很大丰富和发展。主要有5方面:①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的基因可以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如玉米抗锈基因Rp3控制着对Puccinia sor-ghi2个小种901aba和933a的抗性,显性纯合子Rp3Rp3抗2个小种,杂合子Rp3rp3抗小种901aba而感小种933a,隐性纯合子rP3rP3感2个小种。又如亚麻栅锈菌一些小种针对含M 1或L1抗病基因的亚麻品种由2对基因决定致病表型,其中第一对基因是无毒基因,另一对基因调控无毒基因表达,称抑制基因。当抑制基因为纯合隐性(ii)时,互作结果由无毒基因决定。无毒基因显性(AA或Aa),互作为不亲和;无毒基因隐性(aa)则互作为亲和。当抑制基因为显性(II或Ii)时,无毒基因无论显性或隐性,互作结果总是亲和的。②病菌产生寄主特异性毒素的病害中,寄主的感病反应由病菌的毒素基因和寄主的毒素受体基因共同决定。③抗病基因可以是隐性的。如水稻对白叶枯病菌一些小种的抗性基因xa-5是隐性性状遗传。豆科植物对多种真菌病害和病毒病抗性、大麦对白粉病和线虫病抗性、燕麦对杆锈病抗性等均存在隐性抗病基因。④基因对基因假说最初限于专性寄生菌所致病害,后来发现镰刀菌等兼性寄生菌所致病害中也存在基因对基因关系。⑤植物抗、感病性并没有截然的分界,而是一系列连续的反应。如亚麻对锈菌的抗性有5个反应类型(0,1,2,3,4),弗洛尔把0,1,2划分为抗病,而把3,4当作感病。这种在量上的抗感反应差别具有遗传稳定性,科学家们正从生化及分子遗传学方面进行研究,有人认为植物对病原物的水平抗性也符合基因对基因概念。
辣椒斑点病菌(Xc.pv.vesictora)辣椒(Capsicumfrutescens)燕麦维多利亚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victorrue)燕麦(Avenasativa)大豆根腐病菌(Phytophthoramergasper-maf.sp.glycinia)大豆(Glycinemax)烟草花叶病毒(TMV)番茄(Lycopersiconesculentum)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水稻(O.stiva)稻白叶枯病菌(Xc.pv.oryzae)水稻(Oryzestiva)棉花角斑病菌(Xanthomonascampestrispv.malvacearum)棉花(Gossypiumhirsutum)小麦杆锈病菌(Pucgramnisvar.tritici)小麦(T.aestivum)小麦白粉病菌(E.g.f.sp.tritic)小麦(Triticumaestivum)大麦白粉病菌(Erysiphegraminisf.sp.hordei)大麦(Hordeumvalgare)马铃裏金线虫(Heteroderarostochiensis)马铃薯(S.tuberosum)马铃裏晚疫病菌(Phytophthorainfestans)马铃薯(Solariumtuberosum)亚麻棚锈病菌(Melampsoralini)亚麻(Linumusitatissimum)
表2 基因对基因病害实例
基因对基因关系的分子内涵基因对基因概念的分子解释有多种,其核心是病原物与寄主基因之间的关系通过二者基因产物或次生代谢产物的互作实现。
抗病反应
美国埃林博(A.H.Ellingboe)等认为病原物基因产物与寄主基因产物特异性互作导致抗病反应,否则为感病反应。主要有以下3种解释:①二聚体模式。病原物无毒基因直接产物与寄主相应抗病基因产物特异性结合形成的二聚体或经结合后的抗病基因产物本身具有抑制作用(图1)。②激发子—受体模式。病原物无毒基因初产物是糖苷转移酶控制小种特异性激发子的产生,激发子与寄主抗病基因产物(受体)特异性结合后激发寄主产生一系列防卫反应(如合成植物保卫素,而抗病基因产物本身不具有抑菌作用,有人曾提出小种特异性激发子是病菌胞外糖蛋白(图2)。
在有些病害中,病原物基因除控制激发子产生外,还产生另1种物质称抑制子。激发子没有品种特异性,抑制子有特异性,通过竞争激发子的结合位点(存在于受体上)而抑制激发子的作用,使互作表现为亲和关系,这是激发子—受体模式的特殊情况,也有人称为激发子/抑制子—受体模式。如马铃薯晚疫病菌细胞壁上均具有非特异性激发子,而不同小种中具有独特的抑制子,分别对特定马铃薯品种的受体有特异性结合能力,阻止激发子功能,引起特定品种的感病反应。③离子通道模式。由美国加布里埃尔(D.W. G abriel)于1988年提出。认为病菌无毒基因产物于位于寄主细胞膜上的抗病基因产物结合后使寄主细胞表面产生离子通道,膜透性的变化导致细胞代谢紊乱,迅速死亡,释放信号物质到周围细胞,激发其防卫反应(图3)。
图1 基因对基因关系的二聚体模式(引自Gabriel和Rolfe,1990)
感病反应
病原物基因产物与寄主基因产物特异性互作导致感病反应。主要适合于病菌产生寄主专化性毒素的病害。病菌基因的产物是毒素,寄主基因的产物是毒素受体,只有感病寄主的基因产物才能与毒素互作,而抗病寄主没有决定表现型的基因产物(表3)。
——无毒素—+有毒素无受体有受体主寄病菌
表3 病菌毒素与寄主受体基因互作表型
注:+表示感病反应,-表示抗病反应
图2 基因对基因关系的激发子——受体模式(参照Gabriel和Rolfe,1990)
图3 基因对基因关系的离子通道模式(参照Gabriel和Rolfe,1990)
生化及遗传基础
目前在一些病害中基因对基因概念已得到生化及遗传学的验证,许多无毒基因和一些毒素基因已经克隆出来,它们的功能得到证明(见致病性相关基因)。如在棉花角斑病中,棉花5个不同品种具不同的抗病基因,它们分别与角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 arum)5个小种有特异性互作关系,并分离出5个无毒基因与相应棉花品种的抗病基因有一一对应关系,这些无毒基因不仅能在自身小种中引起相应棉花品种的抗病反应,且把它们转移到其它小种中后也能使接受了基因的其它小种具备这种能力。
参考书目
Barrett,J.,The gene-for-gene hypothesis:Parable or Paradigm.p.215~225 in:Ecology and Genetics of Host-Parasite Interactions.D.Rollinson and R.M.Anderson eds…Academic Press,London,1985.Ellingboe,A.H.,Genetics of host-parasite interactions p.761~778,in Physiological P lant Pathology.R.Heire-fuss and P.H.Williams,eds.,SpringerVerlag,Berlin,1976.
格力空调遥控器上显示61°F是什么意思?
存在主义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发展阶段,表明这个人开始质疑人生的基础,即人生是否有意义,目的或价值,这个问题也是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之一。存在主义危机的来源如下:
在世上的孤独感和疏离感,对于死亡可能性的发现,发现人生没有意义或目的,对于某种自,由的意识和对这种自,由的接受和拒绝,一种让人思考人生意义的快事或杯具的发生。
存在主义危机通常由于一件人生大事引发,容易产生人思想上的矛盾。可以通过思考人生克服危机,也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解决。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这一名词最早由法国天主教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
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扩展资料
产生背景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现代性文明终结的开端(文明繁荣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近代国家壮大后向外扩张造成地盘抢夺的战争,两次战争后,现代性实现了在全球的高度发展,带来全球繁荣)。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个体的人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个体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百度百科——存在主义
吾独爱世间三物 ,昼之日 ,夜之月 ,汝之永恒出自于哪里?代表什么意思?
空调遥控器显示61°F,是因为空调遥控器开启了华氏温度单位显示模式,可以同时按住“+”键和“-”键,再同时松开,即可将温度显示恢复为摄氏温度单位。如果之后需要调回华氏温度的显示,再同时按下“+”键和“-”键即可。 61°F指的是61华氏温度,61华氏温度相当于16.1摄氏度。如果空调遥控器的温度显示切换为华氏度,重新将其设置为摄氏温度显示即可。也可以将空调遥控器的电池取出,等待几分钟在重新放入,遥控器上的温度即会显示为摄氏温度的格式。之后使用空调遥控器时,要尽量避免误操作的情况。 误操作空调遥控器,导致空调设置出现问题时,如果自己无法进行恢复设置的操作,可以联系空调品牌的官方客服,根据语音提示接通人工客服,说明相关问题后寻求解答即可。
海底两万里第二章主要内容
意思是我只爱世界上三个东西,白天的太阳,夜晚的月亮,和你永恒的爱。出自英国威廉·迈克尔·罗塞蒂的《约翰济慈之生命》,表达了深深的爱慕之情。
出自:现代英国威廉·迈克尔·罗塞蒂的《约翰济慈之生命》
原文:
I love three things,the sun,the moon,and you.The sun for the day,the moon for the night,and you -forever.
吾独爱世间三物 ,昼之日 ,夜之月 ,汝之永恒。
译文:
我只爱世界上三个东西,白天的太阳,夜晚的月亮,和你永恒的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他在儿时就在各方面与好出风头的哥哥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成一对比,例如他性情沉静,崇尚理性,理财谨慎,不以自我为中心,父亲瞎眼后,16岁的他在税务署(后来的国家税务局)任职,年薪80英镑,成为全家的主要依靠。
1850年被聘为《旁观者》杂志艺术评论家,其后在公职上稍有晋升,使他能在1854年为双亲和姐姐玛利亚·法兰西斯卡,妹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安置一个较为舒适的家。
1874年于画家布朗之女爱玛·露西结婚,1894年从国家税务局退休。他几乎有比其更有天赋的兄长一样广泛的文学兴趣,为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早期成员及其刊物《萌芽》的编辑,编有妹妹克里斯蒂娜和兄长但丁·加布里埃尔的作品集。
并著有回忆录和家书,他认真整理了全家的大量信件及拉斐尔前派风格和他兄弟在该运动中地位的材料,出版了《拉斐尔前派画家书信和日记集》和《罗斯金、罗塞蒂、拉斐尔前派风格:1854-1862年风格》,证明他是一位重要的编年史家。
他同时也是一位敏锐,有独立见解的评论家,他称赞惠特曼1855年有争议的《草叶集》为天才之作,并在1868年发表惠特曼的诗选,将其介绍给英国读者,他还是布莱克的早期赞赏着,1874年曾出版其诗作,他还出版有研究但丁和其他意大利和英国中世纪诗人的著作? 。
1、主要内容
第二章赞成与反对
对怪物主要有两派看法,一派认为是一种力大无穷的怪物,另一派则认为是一艘动力强大的“海下船”。我(法国巴黎自然史博物馆教授阿罗纳克斯)认为,怪物是一种力量大得惊人的“独角鲸”。美国海军部组织了一艘名为亚伯拉罕林肯号的快速驱逐舰,准备去清除“怪物”。我应邀随行。
2、原文简介
此书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水艇的故事。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到了怪物的脊背上。发现这怪物并非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潜水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中大量的氯化钠分解出来的钠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进入地中海、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艇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回到了他的家乡。
3、作者简介
儒勒·加布里埃尔·凡尔纳(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南特,1848年赴巴黎学习法律,1863年起他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1863年长篇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正式发售,从此一举成名,此后便开始从事写作职业,一直到1905年3月24日于亚眠逝世。